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沙龙第二十八期于2017年4月27日举行,本期沙龙话题关于“海绵城市与低碳园林”,由胡一可主持,曹磊、王洪成、杨冬冬三位老师作为发言嘉宾。
海绵城市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议题,也是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海绵城市和低碳园林能够从更多的层面给城市生态修复带来对环境改造的共识,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期沙龙有幸约请了3位对此颇有研究的学者,探讨运用景观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次沙龙包括两项内容:在自然与人工水循环系统耦合目标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生态化雨洪管理调控措施优化;在低碳景观方面具有典型节能、减碳、环境修复作用的实践和探索。
第一环节:主讲人发言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与典型案例
——杨冬冬(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讲师,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雨洪管理,景观生态技术理论和方法。)
摘要:随着源头处理、效仿自然雨洪管理观念的推广,若干校园率先尝试雨洪管理型景观的构建。天津大学校园景观改造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理论及技术》课程教学相结合,在进行海绵建设实践的同时促使学生全面参与到校园雨洪管理景观的场景观测、效能监测以及场地后期管理与维护。在包含设计、建设与监测、维护的全周期雨洪管理项目开展的两年时间中,通过“降雨-径流”原型观测和SWMM数值模拟相互校核、植物维护与设施管理相互配合,设备监测与人工记录相互辅助的方式,笔者在雨洪调蓄措施效能影响因子和海绵系统维护方法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这里对天津大学校园海绵实践内容和方式进行介绍,并探讨此过程中收获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发现的典型问题。
环渤海盐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曹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景观生态技术理论和方法。)
摘要:海绵城市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议题,也是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笔者通过开展景观、水利、生态等多学科融合的城市弹性雨洪调控研究,把握海绵城市建设需求,融合仿真模拟和景观规划途径,在环渤海盐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成果。这里,结合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建设工程、七里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蓟县于庆成雕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等应用实践项目,对本人在自然与人工水循环系统耦合目标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生态化雨洪管理调控措施优化以及环渤海盐碱地区复合景观优化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
探索城市生态修复的低碳园林途径
——王洪成(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原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低碳园林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城市园林街景设计)
摘要:风景园林的本质是在欣赏园林艺术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城市生态修复把人、自然、生态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最优的景观效果对环境产生最小层面的影响,而能够带来最大的生态效益。低碳园林能够从更多的层面给城市生态修复带来对环境影响的共识,在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有许多的共同特征。近些年来,天津在典型节能、减碳、环境修复的项目上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力求从实现生态宜居、推进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的角度探索城市生态修复的途径。
第二环节:自由讨论
Q:对当前海绵城市示范点城市而言,指标体系贯彻到了住区。因为在建设条件、居民体验上,住区更为复杂,各位老师对海绵住区有什么感想?感觉开发商很被动,指标达到也很难。
A(曹磊):据我所知,目前也鲜有海绵城市落实到房地产项目当中,相关的研究并不多。海绵住区的情况比较复杂,当下的海绵城市和海绵城市示范点还是实施在一些政府主导的公共景观当中,我们能够看到较好的落实,暂时没有看到这些指标落实到房地产的项目当中。目前天津也有相关的项目,如新八大里也是一个政府主导的项目,一些具体的项目落实上会存在困难,但个人认为如果造价控制得好,开发商应该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如雨水收集、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和景观可持续等,如果做得好在住区当中也会有一定的设计余地。如果在居住区中不考虑再利用、回收和储存,投资也不会特别大。
Q:设计降雨事件如何确定?
A(杨冬冬):目前设计降雨的确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三种方法:①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先确定径流总量控制率,从控制率反算设计降雨强度,如刚刚提到过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折算到设计降雨强度的计算公式。
②根据打算控制的降雨频率,如一年一遇、两年一遇或十年一遇等,这个几年一遇也是可以决定设计降雨强度的内容。此外,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场地所能进行的低影响开发措施的规模(即它能处理的径流容积),拿径流容积运用容积法去反算设计降雨强度。